范相龙/文 吴德鸿/图
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,提升教师教学研究与成果转化能力,4月16日,我校举办第三期“先锋讲坛”。讲座由教务科科长魏程玉主持,特邀国家级教学名师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王林华,以“教学成果的培育与申报——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为例”为主题,围绕教学成果培育路径与我校全体教师展开深度交流。
讲座中,王林华教授立足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定位,强调其作为教育领域最高奖项的价值,指出成果需兼具方向性、创新性、实践性与可推广性,核心在于解决真实教育问题。他以“双减”、心理健康教育等案例,阐明成果奖对推动教改、促进教师发展的意义,倡导教师以研究思维深耕教学实践。
针对成果培育,王教授提出“谋划-研究-推广”三阶段策略:已有基础的教师可通过“自查家底、诊断价值、抢救成果”优化材料;暂无成熟成果的则需要“选定方向、组建团队、积累成果”。他以山村小学“乡土化、项目化、常态化”课程为例,展现成果从雏形到国家级奖项的升级历程,强调扎根问题、深化研究、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性。
申报环节,王教授剖析材料撰写误区,建议教师系统梳理问题界定、研究方法及成效数据,避免“散装式”陈述,辅以短视频等多元形式增强说服力。针对写作短板,提倡“借智”高校专家提升理论规范性。
讲座尾声,王教授以“精心选题、系统培育、高质量撰写”总结成功密码,呼吁教师以敏锐视角捕捉真问题,坚守研究初心。“教学成果是教育改革的‘晴雨表’”,他期待更多教师以研究思维破解教学难题,用创新方案提升育人实效,在实践中实现专业成长与价值突破。
本期先锋讲坛为我校教师提供了成果培育的实践指南,激发了科研热情。未来,学校将持续搭建学习平台,鼓励教师立足课堂实践,凝练教学智慧,推动教学研究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,为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持续动力。